魏先生做了個吞咽的動作,看得出很艱難,手套褪去半截,用力揉搓手掌。
“我覺得是這樣:系統讓大企業做大的統籌、應用平台、生産機器。然後小的企業甚至個體拿機器做定制。阿裡的電商平台就是這樣啊,原先是工廠做出的東西才有的買。現在隻要有人需要,都可以定做。手工要一天兩天的東西,機器一個小時可以出一百件。那你想,生成一個新的可定制化交易空間,大企業解決大框架,細分類别給小企業和個體去做散件,那這樣大企業不用大包大攬,小企業和個體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就是這樣。”
隋然想理清關系,腦子卻像塞滿了亂七八糟的線,找不出頭緒。
事情的流程是一方面,但魏先生說的這個……
她怎麼想都像是,魏先生的系統本身需要有基礎配套,也就是有一個比較符合他系統運作環境的商業平台——像某寶誕生之初,然後基于該平台拓展新的市場領域。
樂觀地想,也可能市場已經形成,隻是她尚不了解。
她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問魏先生:“那你側重點是系統平台,還是機器?”
“不是系統,不是平台,不是機器,是人。”魏先生苦笑了下,目光愈發熾熱,稱得上狂熱,他一句一頓地說,“網絡空間不是萬能。網絡可以幫人買衣服,教人做衣服,但是網絡本身不能做衣服。也許能。但是它不能種棉花、收棉花,不能織布,不能剪裁,也許它能。網絡也不能幫人吃飯,不能種稻子。最後的落腳點還在線下。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代碼生活,人也不能單純靠一堆算法一堆程序系統活着。未來可以,但是現在,不能。”
魏先生說得很亂,但隋然領會了。奇迹般的。自以為是的。
某種類型的科幻小說熱衷将社會背景設置在“人類不需要工作,機器人承擔一切”的久遠未來,然後講人和智能機械的矛盾。
很少有作者往更細微處但更貼合現實(科幻當然也有現實映射)的方向描寫,比如如果工作都由機器人完成,那麼人類做什麼,人類由從何處獲取報酬支付使用機器人的費用?
這是個悖論。
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人”依靠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所需,“人”希望生活更便捷,“人”希望減少廉價勞動力。
主語都是人。
但一撇一捺的人拆分開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
“人”需要生活,需要吃飯。
“人”需要工作實現自我價值。
有些人掙紮在溫飽線上,有些人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主觀或非主觀地将另外一些人踢出生存線。
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類似情況。
有些行業開始渲染“人工智能”危機。
當廉價高效的機械生産力出現,資本家毫不猶豫放棄相對低效、高價的人力,那麼數量巨大的單純依靠體力勞動謀求生存的人該怎麼辦?
鼓吹技術革新、革命的大資本方是否會去想勞動人口?
不。
當他們強調技術促進生産力,就弱化了某個或多個群體的“犧牲”,直白點說,無視了這些群體。
他們不會在向董事會報告應用新技術能夠減少多少成本的同時,向大衆披露會減少多少個勞動崗位,導緻多少人失業。
技術或許是冰冷的,缺少人文關懷,但是發明技術的人有。
發明技術的人有人文關懷,那麼受壟斷寡頭控制和引導的社會環境有嗎?
“我以前在高科孵化器,就高科園的那個……隋經理應該知道吧。我進去的時候,有專家指導的——狗屁專家——他們一早說我異想天開,這東西根本做不出來,我做出來給他們看,他們又說,說不行,市場不需要。後來我又研究出了一套算法,他們讓我賣給我原來的公司,我其實沒想賣的,我覺得東西還沒做好……我有個合夥人。我同學。他介紹我去孵化器的,他轉手賣了。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我三十好幾的人了,我也是名牌大學出來的,我還靠我媽的退休金買設備,吃飯。”
隋然離開魏先生辦公室時有點絕望。
很難具體形容這種感覺。
真的很難。
就像行人在車流來來往往的路口等一個漫長無盡頭紅燈。
好不容易紅燈轉黃燈,你準備走,然後——
“啪嗒”,綠燈隻有一秒。
速度飛快的車輛無休無止,卻沒有一輛願意停下來等行人通過馬路——而且關鍵在于并不是所有司機不願意等,而是,行人面對的信号燈持續紅色,沒有通過的機會,車輛面對的信号燈持續綠色,你也不能影響其他車輛通行,強行禮讓極有可能導緻車禍。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綜漫同人)這個主公過分體弱卻很強+番外 (綜漫同人)狐系夏油飼養手冊+番外 民國宋二小姐 (三國同人)[三國]我在大魏當王後+番外 雲開見月 我的牆頭遍布娛樂圈[穿書] 虐文改造(快穿) 斷翅+番外 我一個精神病,不怕鬼很合理吧 (綜漫同人)與謝野醫生的醫療日記 穿成學霸文的炮灰女配 法神GL+番外 絕色天醫 這個村醫很兇猛 有木歸南度 拯救僞嬌弱男主(穿書) 生存在輪回世界 女配綁定賢臣系統後 (曆史同人)清穿大福晉+番外 穿越1981,從農村分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