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多爾衮的安排,葉布舒在幾天之後就搬進了崇桢皇帝做信王時的府邸,嚴格來講,這裡應該叫十王府。
明成祖朱棣遷都到北京後,開始在今天的王府井一帶修建多座連在一起的王府。明朝的王爺在成年後必須到各地就藩,成親後還沒有就藩的藩王就暫時居住在這裡。
在這裡居住的王爺,也不是固定的十個人,每個時期的人數都不相同。我們的崇祯皇帝在做信王的時候就一個人獨自居住在這裡,大家習慣上就叫做信王府。
來到了信王所在的居所,葉布舒自然就想起了朱由檢。走在這皇家庭院裡,葉布舒腦子裡不斷的在問自己,當年的信王朱由檢是不是也這樣在夏日裡孤獨待着,如果時間重來一回,他是願意做王爺,還是願意做皇帝呢?院裡的一棵大榆樹已經是枝繁葉茂,不知道它是否還記得那個年輕的信王。
想起前塵往事,總是會讓人心中生起波瀾,時間的流逝,讓葉布舒也有一些感傷。人這一生拼盡全力去做很多事情,但能留下痕迹的又會有多少。
自己今天在這裡,踏着崇桢舊時的路沉思,将來也會有另外一個人踏着自己的腳步體會前人得思緒。
信王的路已經走進了結局,自己路又會走向哪裡。也許是廟堂裡的一幅畫像,讓後人膜拜,也許隻是一堆黃土,讓趕路的人踩在腳下。
人生不足百,常懷千歲憂。
想到這裡,葉布舒有了一個念頭,要為崇桢皇帝修一座體面的陵墓,畢竟亡國的責任也不全在他身上。
回到書房,他提起筆寫了一封奏折,這封奏折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攝政王多爾衮能為朱由檢修建一座皇帝規格的陵園,畢竟滅大明的并不是大清,而是反賊李自成。
多爾衮拿到葉布舒的奏折,一個人思考了很久,多爾衮覺的葉布舒很有政治眼光,便同意下來,并讓葉布舒親自去操辦。
這樣做既可以收攏漢民的人心,又可以彰顯大清朝的氣度,給将來清軍南下消滅反賊,提供充足的借口。
曆史千變萬化,卻總是和人們開着玩笑,和滿人打了一輩子的朱由檢,大概沒有想到最後給自己修墓的竟然是滿人。
當葉布舒在北京城發出布告,要為大明皇帝朱由檢修建陵墓的時,北京的不少漢人都積極響應,許多百姓都願意去做免費的勞力。不少城裡的小商販也在積極捐錢為自己原來的皇帝出一份心意。
和這些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明官員中卻無人響應,也許他們心裡都有顧慮,但更多的是他們對大明其實并無感情。
縱觀大明建國近300年裡,對文人的打壓是特别嚴重,所以在文人群體中才會誕生出東林黨這樣的怪胎,所以才會讓我們看到明朝末年大批文人的投敵。除了他們個人的品德有虧外,心中對朱家的不滿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可以說,大明朝在對文人的塑造方面,絕對是一個壞的榜樣,這個時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思想極端,行為怪異,隻為給自己博取名譽。對整個國家的前途和未來,沒有人去積極的思考,一切都丢給了皇帝。
由于葉布舒的出面,讓許多漢人都知道了有這樣一位大清的親王,要帶着大家去修建崇祯的陵墓。
雖然免費給幹活的人很多,但修建陵墓的材料卻十分不足,多爾衮又要求在正式遷都前完工。
夏末兒看到葉布舒發愁就說:“王爺,這城外有許多毀壞的無人居住的屋子,不如把它們折了,當做建築物料用。”
第二天葉布舒就帶人去拆房,正好路過一座大宅院,門口有一個老頭穿着大清的官服在門口張望。就見百姓路過這家大門時,都不時的咒罵幾句。
葉布舒問手下:“這裡住的是誰?怎麼百姓都在罵他。”
手下人去打聽完後回來報告:“這院裡住的是原大明翰林院檢讨孫之獬,大順軍來了給大順軍帶路,并向李自成告發逃難的皇子。多爾衮進北京後他又第一個跑到在城外迎接,還給多爾衮牽馬,是個典型的三姓家奴,所以漢人百姓都罵他。”
原來是這樣,葉布舒并不恨投降的人,畢竟人都想活着。但對這種拿投降當飯吃,還吃相極其難看的人打心裡鄙視。
看着他家的大院,葉布舒心裡有了主意,對着衆多來幹活的百姓說道:“昨日本王夢見崇桢皇帝了,他說孫大人家建房的材料不錯,讓本王和孫大人借來修陵墓。”
“來!都給本王拆了,運到昌平。”
現場有數千漢人百姓,聽到這個命令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這時人群裡有一男子大喊一聲,:“把這老匹夫家拆了,給皇帝修墳去。”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詭霧求生:我能返回現實世界 詭異紀元,我的成神之路 特種兵:求求你,加入狼牙吧! 清純女孩的生物武器 穿越到蟲族世界成了亞雌 秋燥 從SSS級監獄裡走出來的男人 星海漫遊記 協議結婚的老婆香爆了[穿書] 草生 大瑛弟國 村官修仙記 崩壞:薪火傳承,星火不滅 星際神豪,我是明星收割機 玻璃燈 我的師傅慢半拍 我即為善 記憶枷鎖 精靈:我的忍蛙會仙人模式飛雷神 神獸小黑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