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網

書本網>黃帝内經智慧解讀 > 第16章 3健康科普 六經偏盛預防病變科學治療(第1頁)

第16章 3健康科普 六經偏盛預防病變科學治療(第1頁)

本章裡邊談到了經脈,我就先給大家講一下12經脈,大家對12經脈,做個簡單的了解,在靈樞部分針對經絡和穴位再細細講。

關于“12經脈”,這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理論中,經脈被認為是人體内氣血運行的通道,它們連接着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是人體内各種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具體來說,12經脈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每一條經脈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徑、所屬的髒腑以及與之相關的病症。

在中醫理論中,經脈的暢通與否直接關系到人體的健康。如果經脈出現阻塞或不暢,就會導緻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中醫通過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來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12經脈還與中醫的五行理論、陰陽理論等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通過了解12經脈的循行路徑、所屬的髒腑以及與之相關的病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為身體健康保健提供有益的指導。

太陽經脈偏盛”和“厥逆喘息”等症狀,我們需要從中醫的陰陽五行和經絡理論出發在中醫理論中,太陽經脈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脈在人體的背部和下肢有較為密集的穴位分布。當太陽經脈偏盛時,即意味着這條經脈的氣血運行過于旺盛,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症狀。而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正是氣血運行異常,陰陽失衡的表現。

“陰不足而陽有餘”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身體内部的陰陽平衡被打破,陽氣過于旺盛,而陰氣相對不足。在中醫理論中,陰陽是相對的,互為依存,陰陽失衡會導緻身體的各種疾病。

對于治療這種病症,中醫通常會采用“洩法”,即通過針灸、推拿等手法,來調和陰陽,平衡氣血。在經絡理論中,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是兩個重要的穴位。束骨穴位于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可以洩太陽經之熱;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可以補益腎陰,調和陰陽。

因此,通過洩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可以有效地調和陰陽,平衡氣血,從而緩解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

“陽明經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盛于陽明”。陽明經主要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它們與人體的消化功能和新陳代謝密切相關。

當陽明經偏盛時,往往表現為體内陽熱之氣過盛,可能伴随有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狀。此時,太陽少陽之氣盛于陽明,可以理解為體内的陽熱之氣從其他經脈轉移至陽明經,使得陽明經的氣血運行更為旺盛。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通常采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瀉去體内過盛的陽熱之氣,同時補充陰氣,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足陽明經的陷谷穴和補太陰經的太白穴,這是非常專業的治療方法。陷谷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具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的作用。太白穴位于足内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益胃、清熱利濕的功效。

通過瀉陷谷穴來清除足陽明經的陽熱之氣,同時補太白穴來增強足太陰經的陰氣,可以有效地調和陰陽,緩解陽明經偏盛的症狀。

當少陽經脈偏盛時,确實有可能引發厥氣上逆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少陽經脈主要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它們與人體的氣機運行密切相關。當少陽經脈的氣血運行過于旺盛,可能會導緻氣機逆亂,從而引發厥氣上逆等症狀。

針對少陽經脈偏盛的情況,中醫通常采用“瀉法”進行治療,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在針灸治療中,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是一個常用的方法。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具有疏肝利膽、清頭目、利胸脅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少陽經脈偏盛引起的症狀。

關于“少陽經脈偏盛,而是單獨到來,說明是少陽太過”這一說法,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少陽經脈偏盛可能是由于多種因素導緻的,包括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外邪侵襲等。當這些因素作用于人體時,可能導緻少陽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從而引發一系列症狀。如果少陽經脈偏盛是單獨出現的,可能說明是少陽經脈本身的功能異常或受到某種特定因素的影響,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總之,對于少陽經脈偏盛引起的症狀,中醫通常采用瀉法進行治療,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在針灸治療中,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是一個常用的方法。同時,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五髒的脈氣減少且胃氣不平和,通常表明體内陰陽氣血的失衡,特别是足太陰脾經可能出現過盛的情況。這時,我們确實可以采用補陽洩陰的治療方法,通過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同時瀉去足太陰經的太白穴,以調和體内的陰陽氣血。

對于二陰經脈獨盛,導緻少陰厥氣上逆并越于上部,心肝脾肺四髒受到影響,四髒之脈争張于外的情況,這确實是一種複雜的病理狀态。在中醫看來,這種病的根源通常在于腎,因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人體陰陽氣血的生成和調節密切相關。

在治療時,我們應當從治其表裡的經絡入手。具體來說,可以瀉去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和絡穴飛揚,以調和太陽經的氣血,同時補足少陰經的經穴腹溜和絡穴大鐘,以補益腎氣和調和少陰經的氣血。

這樣的治療方法旨在通過調和表裡經絡的氣血,平衡體内的陰陽氣血,從而緩解和改善患者的症狀。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法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針對“一陰經脈偏盛通常指的是足厥陰肝經,當它偏盛時,會導緻厥陰經脈所主的髒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一系列症狀,如真氣虛弱、心中酸痛、不适感等。

厥氣流于經脈,與正氣相搏,會導緻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大汗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中醫通常建議采用綜合調理的方法,包括飲食調養和藥物治療。

在飲食調養方面,建議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解郁、調和氣血作用的食物,如綠豆、山楂、菊花等,避免食用過于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狀。

在藥物治療方面,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相應的中藥方劑,以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補益氣血。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白芍、當歸等,這些藥物具有疏肝解郁、調和氣血、止痛安神等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厥陰經脈偏盛引起的症狀。

如果采用針刺治療,應取厥陰經下部的太沖穴。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針刺太沖穴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肝潛陽,從而瀉除邪氣,緩解厥陰經脈偏盛引起的症狀。

針對一陰經脈偏盛的問題,中醫建議采用綜合調理的方法,包括飲食調養、藥物治療和針刺治療等。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黃帝問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以及太陰經、二陰經脈的脈象特點,都是基于對人體内氣血運行、髒腑功能狀态的觀察和總結。

太陽經的經脈象好像三陽之氣浮生于外,所以脈象較為輕浮。這是因為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氣血運行較為活躍,當氣血充足、運行暢通時,脈象自然顯得輕浮有力。

少陽經脈的脈象好像一陽之出生,所以華麗不堅實。這是因為少陽經屬于初陽之氣,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和活力,其脈象雖然華麗,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不夠堅實。

陽明經脈的脈象。雖然你沒有具體描述陽明經的脈象特點,但一般而言,陽明經主一身之裡,其氣血運行更為深沉,因此脈象可能較為沉穩有力。

太陰經的脈象。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然沉浮,但指下仍感覺搏擊有力。這反映了太陰經主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即使在氣血運行有所起伏的情況下,其内在的搏擊力仍然強健有力。

二陰靜脈搏動是由腎脈沉而不浮引發的現象。在中醫理論中,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因此腎脈沉而不浮是正常現象。而二陰經脈與腎經密切相關,其搏動特點也反映了腎氣的狀态。當腎氣充足時,二陰經脈的搏動也會顯得有力而深沉。

總之,岐伯的這些論述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經脈脈象的寶貴資源。通過觀察和解析不同經脈的脈象特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内部的氣血運行狀态和髒腑功能狀态,從而為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篇涉及到經脈與脈象,這篇的内容對于新學黃帝内經的朋友們有點難懂,我們可以簡單做一下了解。

喜歡黃帝内經智慧解讀請大家收藏:()黃帝内經智慧解讀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慕玲珑  水默觀影:命定的愛人  窺愛  這個虛無吞炎好像有點怪  十四經穴  為撮合夫君和他白月光  陸總的獨家寵  穿成筆下最慘美人受後  被逃婚後Omega不裝了  變身綁定女神萬界學習系統  全息模拟犯罪直播,我隻演一次  怎驚春  原神:提瓦特的無敵系統  被宗門放棄後,步入巅峰  你們繼續虐,别帶上我行嗎  腌臜  女扮男裝:暴君她美色撩人  從紫禁城開始簽到打卡  (DC同人)[蝙超]永無明日  網戀對象是最強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标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