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基,谏議大夫王珪之子,太原祁縣王氏,相傳其祖上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王允。
至于真實家族淵源如何,其實已經不可考。
王敬直,王崇基的弟弟,王珪的少子,曆史上,他後來尚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公主,隻不過,後來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一案中,與南平公主和離,被流放嶺南,不知所蹤。
盧承慶,範陽郡公盧赤松之子,如今官至秦州參軍,是範陽盧氏嫡系子弟。
鄭仁泰,十六歲就參與晉陽起兵,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戰,因為參與玄武門之變有功,遷左衛翊一府中郎将,宿衛皇城,同時,也是荥陽鄭氏的嫡系子弟。
李延壽,東宮典膳丞,唐朝史學家李大師之子,出自于趙郡李氏。
這就是如今五姓七望之家五姓世家崔王盧鄭李的嫡系子弟,其餘也還有好幾位,年歲稍小一些,卻又儀表堂堂,行為舉止皆謙恭有禮。
不得不說,這書香門第的子弟就是不太一樣,他們雖然年少,看起來卻十分自信,就算是看着中間的那些舞女,眼中也并沒有什麼饑色。
崔元龍介紹完一一介紹完之後,才舉起手中酒杯,施禮道:“我等,皆是感激陳少監與聖人面前建言,提出了科舉取士之策,為我等謀了個入仕的路。”
“如今之科舉取士之制,我等聞之,也都是感激涕零,更是大為佩服。”
“陳少監的才學,可為當今同歲第一人!”
崔元龍說的是情真意切,其他人也都是跟着一起舉杯,以表敬意。
他們也從家中長輩的口中了解了這科舉取士的利與弊,如今的朝堂議事,也總喜歡說一個利與弊,最後好衡量其中得失。
科舉取士,說白了,最有利的還是那些寒門士子,可相對來說,世家子弟其實也是有利的,且利大于弊。
用崔民幹的話來說,科舉之制已經形成,李唐不會放棄科舉之制,如今,由陳平安提出科舉取士之法,更是彌補了科舉之制的不足。
當今陛下喊出:不問出身,隻問才學。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得了人心。
就此之後,誰人敢站出來反對?
那就是堵了天下寒門士子們入仕之路,必定會被寒門士子們記恨。
李唐如今已經成了大勢,皇帝又是一位文治武功、殺伐果斷、雄心壯志的明君,必然會一直興盛,且也一定會想辦法壓制他們世家之勢。
這時候,便是順者昌、逆者亡。
他們若是和李唐對抗,最後的結果恐怕很可能是以卵擊石,粉身碎骨。
前朝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因為隋朝的皇帝好大喜功,征夫百萬、三征高麗,勞民傷财、哀鴻遍野,失去了民心。
李唐并未失去民心,還将可能更得民心。
他們既然不能逆天而行,那自然要順勢而為,支持科舉取士,并且保證科舉取士的絕對公平公正,大家都各憑才學,于世家子弟而言,其實優勢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他們所受到的教育肯定是比寒門士子要好很多,自小就在書香門第,享受着耕讀傳家的福利,參加科舉取士,肯定要比寒門士子容易得多。
同時,崔民幹等老一輩,對于陳平安也有着很高的評價,稱之為同齡第一人,其真才實學,可能已經超過朝堂之上的大部分文臣。
陳平安以後的成就,必然也在他們之上,甚至是可能成為大唐宰相。
所以,才授意崔元龍辦曲江宴,有意拉攏陳平安。
我們和皇帝也沒有什麼仇,也根本不想和皇帝成為仇人,我們隻想要保住立身之本,為自己、為後輩謀求一個前程。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臨高啟明 穿遊戲之拯救被我坑過的角色 封禅興亡 大明:正統六年初 攬流光/和離後前夫稱帝了(重生) 李辰安 大唐秦公子 (他人即地獄同人)[他獄]親愛的,歡迎回來 妻子的女帝崛起之路 冒牌版水浒 狼煙晚明 (綜漫同人)今天也在為安穩退休而努力 帝王将相在我直播間瘋狂辟謠[曆史盤點] 我領海寬,戰艦多億點過分嗎? 家丁 群星照耀大明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 開局占據江東六郡,迎娶小喬為妻 漢相諸葛武侯 身為霸總的私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