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1)
1
曆史是研究各民族生活和人類生活的科學。要直接掌握和叙述人類的生活,即使是一個民族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古代史學家都用同一種方法叙述和探索那幾乎無法探索的一個民族的生活。他們叙述統治一個民族的個别人的活動,認為他們的活動反映了整個民族的活動。
至于個别人怎樣使整個民族按照他們的意志行動,他們的意志又是受誰支配的,對這兩個問題古人回答說:第一個問題,是神的意志使各民族服從一個特選的人的意志;第二個問題,還是神指引特選的人去達到既定的目标。
對古人來說,要解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相信,是神直接幹預了人類的事。
近代史在理論上否定了這兩個論點。
古人認為是神支配着人類,是神指引着各個民族去追求既定的目标。近代史既然否定了這兩點,那麼,它就不應該研究形成政權的表面現象,而應該研究形成政權的原因。但近代史并沒有這樣做。它在理論上否定了古人的觀點,在實踐中卻跟着古人走。
近代史否定前人提出的賦有神權和直接受神意引導的人物,代之以天賦非凡的英雄,或者領導群衆的各種人物,從帝王到記者。近代史否定以前符合神意的猶太、希臘、羅馬等民族的目标(古人認為這就是人類活動的目标),代之以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的福利,并極其抽象地提出全人類文明的福利,而所謂全人類就是指占歐洲大陸西北角一小塊地方的幾個民族。
近代史否定了古人的信仰,卻沒有提出新的觀點,而現實的邏輯卻迫使表面上否定帝王賦有神權和古人服從天命的觀點的史學家走到老路上去,那就是:第一,承認各民族是由個别人物領導的;第二,各民族和全人類都朝着某種既定的目标行動。
從吉本[60]到巴克爾[61]的近代史學家,他們之間表面上似乎存在分歧,他們的觀點似乎新穎,其實他們的全部着作仍以這兩個無法避免的陳舊論點為基礎。
第一,史學家描寫的是個别人物的活動,而且照他看來,這些個别人物是領導着人類的(有人認為帝王将相是這樣的人物,有人則認為除了帝王和演說家,學者、改革家、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的人物)。第二,史學家知道人類所追求的目标(有人認為這個目标就是羅馬、西班牙、法國的國力強盛,有人則認為這個目标就是世界上一小塊叫作歐洲的土地的自由、平等和某種文明)。
1789年巴黎發生了一場騷動,它擴大,蔓延,發展成為自西向東的民族運動。這個運動幾次向東推進,同自東向西的相反運動發生沖突,1812年達到極限——莫斯科;然後,出現了一個完全對等的自東向西的運動,并且同第一次運動一樣,中歐各民族都卷入了。這次相反的運動達到它的西方極限——巴黎,然後平息下來。
在這二十年間,大量田地荒蕪,房屋焚毀,商業改變方針,千百萬人破産,千百萬人發财,千百萬人流離失所,千百萬宣揚愛人精神的基督徒互相殘殺。
這一切表明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是什麼促使這些人焚燒房屋、殘殺同類?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力量促使人們這樣做?人們接觸到那個時期運動的遺迹和傳說,不禁要提出這些天真而合理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向曆史學求教,因為曆史學是認識民族和人類的科學。
如果曆史學仍保持陳舊的觀點,它就會說:神要獎賞或懲罰人民,就賦予拿破侖權力,并以神的意志引導他達到神的目标。這個答案可說是明确圓滿的。拿破侖賦有神意,這一點可信可不信,但對相信的人來說,那個時期的曆史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不可能有任何矛盾。
但近代史不能這樣回答問題。科學不承認神直接參與人類活動的陳舊觀點,因此得另作解答。
近代史回答這些問題說:你們要知道這個運動的意義嗎?它怎麼會發生?什麼力量造成這些事件?請聽:
“路易十四是個狂妄自大的人,他有哪幾個情婦,有哪幾個大臣,他把法國治理得很糟。路易的繼承人也是些軟弱無能之輩,他們也不會治理法國。他們有哪幾個寵臣,有哪幾個情婦。有些人當時就寫了書。18世紀末,巴黎聚集了二三十人,他們宣揚人人平等和自由。從此所有的法國人相互殘殺起來。這些人殺了國王和其他許多人。這時法國出了一個天才人物拿破侖。他無往而不勝,也就是說殺了許多人,因為他賦有天才。後來他找了個借口去屠殺非洲人,殺了許許多多人。他又聰明又狡猾,回到法國,就要大家聽他的命令。大家都服從他。他當上皇帝,又到意大利、奧地利、普魯士殺人。他在那裡又殺了許多人。俄國當時有個亞曆山大皇帝,他決心要恢複歐洲秩序,因此就同拿破侖打起來。但在1807年,他突然同拿破侖交好,而到1811年兩人又翻臉,他們又殺了許多人。後來拿破侖帶領六十萬人馬到俄國,占領了莫斯科;後來他又突然從莫斯科逃走。于是亞曆山大皇帝聽取斯坦因等人的勸告,把全歐洲的力量聯合起來,對抗破壞歐洲和平的人。拿破侖的盟國突然都變成他的敵人,這支大軍就去攻打拿破侖新集合起來的武裝力量。盟軍打敗了拿破侖,進入巴黎,迫使拿破侖退位,把他流放到厄爾巴島,但沒取消他的皇帝稱号,各方面對他表示敬意,雖然五年以前和一年以後大家都認為他是個無法無天的強盜。後來路易十八即位,但對此人法國人和盟國人一直加以嘲笑。拿破侖則揮淚向老近衛軍告别,被迫退位流放。然後,精明老練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特别是塔列蘭,他搶先占據首位,從而擴大法國領土)在維也納舉行談話,這些談話使有些國家得益,有些國家吃虧。外交家和君王突然又差點兒争吵起來,他們又準備命令軍隊互相殘殺,不料這時拿破侖又帶領一營人回到法國,仇恨他的法國人立刻又向他屈服。但盟國君王們因此大為震怒,又同法國人打起來。他們把天才的拿破侖打敗,又立即把他稱作強盜,把他放逐到聖海倫娜島。這個流放者離開他心愛的人們和心愛的法國,在孤島岩石上慢慢死去,把他偉大的業績留給後代。于是反動勢力又在歐洲擡頭,各國君王又繼續欺淩他們的人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們别以為這是嘲弄,是對曆史着作的諷刺。相反,這是對所有史學家——從回憶錄的作者、國别史、通史和當時文化史的作者——所編着的矛盾百出和答非所問的答案的最溫和論述。
這些答案之所以怪誕可笑,是因為近代史好像一個聾子,回答着沒有人提出的問題。
曆史的目的如果是論述人類和各民族的運動,那麼第一個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其他一切就無法理解)就是:各民族的運動是由什麼力量推動的?對這個問題,近代史煞費苦心地提出各種答案,不是說拿破侖天才橫溢,就是說路易十四狂妄自大,哪些作家寫了哪些着作。
這一切可能都是事實,人們也會同意這種說法,但答非所問。這一切也許很有意思,如果我們承認神權,而神權又憑自身力量,一貫通過拿破侖、路易之流和曆史作者來統治各民族,但我們并不承認神權,因此,在談論拿破侖、路易之流和曆史作者之前應該闡明這些人物和各民族運動之間的關系。
如果不是神權而是另一種力量起作用,那就要說明這種新的力量是什麼,因為曆史的全部旨趣就在于這種力量。
史學家似乎認為這種力量是盡人皆知的。盡管大家都想承認這種力量是已知的,但即使飽讀史書的人也不禁要問:連史學家對這種新的力量都衆說紛纭,怎麼能說它盡人皆知呢?
喜歡戰争與和平(下)請大家收藏:(xiakezw)戰争與和平(下)【俠客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開局當宗主:我的規矩有點野 獸世之濟世安民 啟術 蘭翔修仙技術學院 廟祝+番外 穿書七零,反派竹馬你輕點寵 第一佞臣 小爺+番外 七零年代重生日常+番外 執掌輪回+番外 四合院:帶着婁曉娥提前躺平 風流嚣張大反派,每天都被強制愛 如夢煙海 他是污染珍寶的泥[快穿] 時光裡的甜糖 影視世界旅程無限征途【續】 穿越之封天傳說 快穿大佬:黑化主神偏執又病嬌 國師大人重生日常 開封府宿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