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春秋時期的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孔子的一生其實很不幸。3歲喪父,17歲喪母,20歲時,緻仕,步入魯國官場,到了黃金年齡,又遇魯國内亂,家臣擅權。55歲時,因直言反對魯定公接受齊國女樂荒疏朝政,被拒辭職,開始長達14年周遊列國颠沛流離的"窮遊"講學生活。67歲時,妻子過世。69歲返回魯國時,兒子孔鯉去世。70歲時,最得意的門生顔回去逝。72歲時,另一個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内亂,被剁成肉醬。73歲時,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可以說,孔子一生是在大不幸中度過的,他的坎坷遭遇讓人潸然淚下。然,孔子仍達觀地直面現實,始終不忘初心,堅守教育事業,為教育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從而走上一條光輝的教育大道,成為古代最早最傑出的教育家,得以步入神壇,被後世稱之為"至聖先師",奉為"萬世師表",成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那,了不起的先賢孔子,一代教育大家,究竟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一、最早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啟蒙讀本《三字經》第一段話就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段話是孔子在魯國創辦學校時,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
孔子認為,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賦素質原本差不多,性情也相近,之所以出現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人出生後所處的環境不同及所受的教育影響所緻。
後來,孔子的弟子就把他的這一教育理念總結為:有教無類。
為了奉行自己的這一教育理念,孔子親力親為,從20歲受任為魯國委吏(也就是管理倉庫的小官)起,就一邊幹行政工作,一邊從事教育。
26歲,孔子開辦私人學校,打開私人講學的大門,開始廣招學生。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私學"的發端。
孔子此舉順應社會發展,打破了當時魯國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讓更多的平民也能夠受到系統、專業的教育,無疑深得老百姓支持和擁護。
于是,在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通過與學生談話、個别觀察等方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大培養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績斐然。
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對後世教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的現代教育也視之為很好的方法。
二、強調學校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他把當時教育的目的明确為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是具有較高道德品質修養的人。
因此,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忠、義、禮、智、信"。
這就是儒家學說的基礎和核心之所在。孔子也因此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在《論語》中有專門記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客觀地說,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盡管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卻也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得多少學子一生就陷在"書本"裡走不出來,以緻後來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老師也被視為"臭老九",就連孔子一度也成為批鬥對象。
但這些負面效應不影響孔子的教育光芒,對此宜辯證看待。
三、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
孔子看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論:
一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為知之。
語出《論語.季氏篇》,孔子偏重于人的個性差異,主張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原文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還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這些教學觀點,對今天仍很有啟迪,有利于學子刻苦學習,實事求是地學習。
二是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是孔子有名的教學方式,來自于一個經典: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我兒朱雄英 綜武,帶着李蓮花當老六 科幻天庭,大秦我包攬金榜 我垂釣諸天萬界 那時偷偷戀着他+番外 正德明君 推銷誤入帝皇群,皇帝們震驚了! 快穿反派男神有點皮 管不住的心+番外 打斷腿,爬上鋪+番外 穿越之我乃王妃 穿成銀魚後,他對我一見鐘情了 香江往事 末世之獨寵女配 許雨晴沐長風 滿級大佬種田日常 讓你衡山習劍,你竟斬破諸天? 江果果顧寒煜 大唐廣播站2 過氣小明星的海怪男友+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