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威廉大帝”号的設計工作,馮承乾連聖誕節都在威廉港造船廠的工棚裡過的,跟他一起的,還有上百名工程師。
為了讓工程師更有積極性,馮承乾自己掏腰包,開出了五千帝國馬克的獎金。
在這個時代,五千帝國馬克絕對不是一筆小錢。當時,最優秀的工程師,一年的薪金也不到五千帝國馬克。
有了激勵,工程師自然格外積極。
複活節的前一天,馮承乾趕回柏林,把特意準備的設計圖紙交給了德皇。隻要德皇批準了設計方案,将在一個月内完成細節設計,威廉港造船廠将在六月底之前準備好船台,在七月開工建造。
必須承認,“威廉大帝”号不是一艘完美的戰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對突出的,莫過于其薄弱的裝甲防護了。
即便以當時的标準衡量,“威廉大帝”号的防護水準也遠遠低于主力艦,甚至比不上裝甲巡洋艦。
馮承乾沒有掩飾這個問題,等到德皇批準了設計方案,他就把消息透露了出去。
當然,透露給外界的都是馮承乾希望讓外界知道的,而他不想讓外界知道的秘密,全都鎖在帝國戰争部的秘密檔案櫃裡。
這下,英法俄等老牌帝國又有熱鬧可看了。
按照馮承乾故意透露的消息,“威廉大帝”号是一艘重視速度的戰艦,在火力與防護上沒有任何特别之處,其火力與“腓特烈大帝”号持平,隻是炮塔的布置方式不一樣,而裝甲防護比“腓特烈大帝”号低了許多。結果就是,英國的報紙在評論此事的時候,都異口同聲的宣稱,“威廉大帝”号根本不足為懼,因為這艘速度較快的戰艦,根本不可能在海戰中生存下來。
不可否認,這是較為客觀的評價。
要知道,當時根本沒有“重點防護”這樣的概念,在絕大部分人看來,“威廉大帝”号薄弱的裝甲,根本不足以與主力艦對抗。即便速度較快,也隻是與英國的主力艦持平,并沒實質性超越。
隻是,也有人持不同的觀點。
首先受到影響、或者說從“威廉大帝”号上得到啟發的,是一個叫約翰-費希爾的英國海軍軍官。
費希爾是誰,馮承乾當然知道。
在馮承乾熟知的曆史中,這個一八四一年在錫蘭出生、長相酷似東方人的英國海軍名将在十三歲時加入了皇家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是納爾遜的旗艦“勝利”号上的水兵,随後參加了克裡米亞戰争,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攻打廣州、炮擊大沽炮台等戰鬥,三十三歲時便升任皇家海軍上校。
“威廉大帝”号完成設計時,費希爾剛剛晉升為皇家海軍少将。
如果曆史沒有改變,費希爾将平步青雲,在四年後成為英國海軍第一海務大臣,成為皇家海軍的管理者。此後,在費希爾的主導下,英國建造了“無畏”号戰列艦、“無敵”号戰列巡洋艦等多個級别的主力艦。直到一九一零年,費希爾才會以男爵身份,從英國皇家海軍退役。
就馮承乾所知,在近代海軍史上,沒有哪個人的影響超過了費希爾。
費希爾最大的貢獻,就是“創造”了戰列巡洋艦這個艦種,并且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一八九零年,剛剛晉升為少将的費希爾,還沒有這麼超前的認識。
隻是,此時的費希爾已身居要職: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總監。
當時,費希爾最關注的是海峽對岸的法國海軍,特别是數量衆多的魚雷艦艇,因此他的工作重點,也是設計一種專門用來對付輕型魚雷艦艇的戰艦,而這種由費希爾主導開發的戰艦就是後來的驅逐艦。
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打造大型戰艦,也得到了費希爾的關注。
“威廉大帝”号的設計标準一經公布,費希爾就認識到,這種重視速度的戰艦在未來海戰中大有用途。
很快,費希爾就向皇家海軍提交了一份報告,強調了高速戰艦的重要性。
隻是,這份報告沒有引起皇家海軍高層重視。
費希爾沒有罷休,決定通過輿論向皇家海軍高層施壓,讓皇家海軍的高級将領重視北海對岸的潛在威脅。
作為傳統的海權國家,英國民衆有極為濃厚的海權意識。
這種意識達到了什麼程度呢?隻要有威脅,哪怕隻是十分遙遠的潛在威脅,也會被英國民衆視為緻命威脅。
一直以來,皇家海軍就奉行“你有我也有,你強我更強”的政策。
德意志第二帝國建造重速度與火力、輕防護的新式戰艦,英國海軍當然不能落後,怎麼也得意思一下吧。
當時,馮承乾也在關注英國的态度。
讀到費希爾在報紙上發表的評論之後,馮承乾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誤導英國皇家海軍的絕佳機會。
重火力與速度、輕防護的戰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戰列巡洋艦有價值嗎?
馮承乾非常清楚,随着技術進步,這種片面強調某種性能的戰艦,很快就會被更加強大的戰艦淘汰,隻不過是昙花一現。
要是能讓英國皇家海軍花大力氣建造戰列巡洋艦,對帝國來說肯定是有益無害。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團寵老鼠的幸福生活 反派過分貌美!男主又戀愛腦了 神雕楊過:芙妹請自重! 多子多福美女如雲 明紗 四合院:賣古玩?三萬隻賺兩萬八 穿越1800:争雄七海睥睨天下 天下第一小乞丐 綜穿:漫漫修煉路 賬房先生li 都市修真:落榜透視小神醫 神話:魂穿高要,我長生不死 完蛋,背叛後他就登基了 三個孩子兩個爹 渣了師尊後,妖徒夾着尾巴跑 冰山美女總裁的戰神兵王 女村書的貼身紅人 拒入萬歲軍,我打造王牌師 花都最狂醫神 從院隊教練開始的執教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