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網

書本網>夢裡老家 > 第77頁(第1頁)

第77頁(第1頁)

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人就「打子下面」的做法流行于婺源民間,那是老百姓的智慧創造,經過長年累月的大浪淘沙而積澱下來的,是簡單易行的操作與令人滿意的效用的完美結合。

婺源是魚米之鄉,産米而不産面。物以稀為貴,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人,下面以示隆重與尊重。

做米飯需要燒水、淘米、煮米胚、瀝水、蒸飯等工序,要用到笊籬、筲箕、飯甑等工具。

兩廂比較,下面要簡便得多,燒水、下面條、起鍋;

在需動用工具方面優勢更明顯,一雙筷子即可。

更不要說吃米飯起碼得有葷菜、素菜,稍講究點的還要講究幾葷幾素幾湯,下面就不存在這些問題,面條煮熟後丢幾片菜葉下去,面條起鍋後把煎蛋覆在上面,又好看又體面還不費事。

在招待辦完後的洗刷收拾方面,下面也比做米飯省事很多。

雖然下面比做米飯簡便省事得多,但是平日裡婺源的百姓是不會下面來吃的。

一方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婺源人更習慣于米食而不是面食,偶爾吃一頓面無論是當作新鮮,還是當作改善夥食大家都樂意接受,但是經常吃估計婺源人的消化系統不會答應。

另一方面,大米産于自家田裡,不用花錢去買,分田到戶後,家家都有餘糧,喂小雞都用米而不是用谷子;

餘糧家家有,但有餘錢的人家不多。

老百姓是最聰明的,也是最講究實際的,他們消費看需要也看口袋,很多情況下由口袋決定需要,平日裡誰會傻到掏錢去買面條來吃呢。

德紹家制面廠的機器開動後,面條源源不斷地出,工錢、面粉錢、電費不斷地往裡墊,靠平時極其零星的買量,根本無法做到資金回籠。

指望将平時産的面條存起來等到逢年過節時再大賣根本不現實。

面條很容易生蟲,德紹以及請來的師傅根本不掌握面條貯存的知識,也沒有購買貯存的設備。

德紹太過于樂觀了,根本就沒往這方面想,他可能把開制面廠想得跟他在龍水河裡打魚一樣,當天打上來當天賣、當天就能拿回錢來。

第46章錯在哪裡

其實就算能将平時産的面條很好地貯存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德紹也無法維持制面廠的正常運轉,因為逢年過節時,一家通常買兩三把面條,充其量不過五六把,每日生産累積到逢年過節,那存量是非常大的,即使周邊鄉村人家都隻買德紹家産的面條估計也銷不完,更何況這根本就現實不了,不說别的,在河邊村都辦不到。

還有在營銷策略上,德紹一竅不通,甚至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他不知道利用縣城、鄉鎮的副食品店和各個鄉村的小雜貨店這個完整的面條銷售網絡,而是讓那兩個不會說婺源話的鄱陽制面師傅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地叫賣(因為大虎二虎都不願意去賣面條),這樣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而且将自己置于本可以利用的強大的銷售網絡對立面,其銷售情況自然不會好。

德紹辦養殖雖然受到了很多風涼話,遭到了一些掣肘破壞,但運行不會有大問題,盈利上也還過得去。

交夠公糧少賣餘糧管家禽家畜吃飽;

兒子喊不動就自己動手,維護好欄圈裡的清潔衛生不讓它們生病;

時不時地花點錢請獸醫站的宋師傅來看看,打點疫苗喂點藥不讓它們遭瘟;

實在養不過來還可以随時賣掉一些;

最為關鍵的是不會有虧錢欠債的風險。

開制面廠就完全不一樣了,購置制面機器、進面粉、雇制面師傅和人工、交電費,這麼多投入都需要墊資,銷路稍有不好就難以為繼。

德紹為了養家糊口而打魚賣魚、多養幾隻雞、多養幾隻鴨、多養幾頭豬,後來受政策引導發展到辦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養魚場。

他辦的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養魚場類似于農村原始的自給自足生産模式,隻是量上稍大一點,超出了自産自銷的範圍,将剩餘部分交易掉而矣,隻能說類商業或半商業模式。

到這裡,可能已經是德紹在「發展城鄉商業」方面所能解決的問題的極限了。

開制面廠則完全不一樣,它有一個完整的商業鍊條,需要市場調研、資本投入、管理運營,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敏感的分析預斷能力,需要靈活高效的營銷手段,顯然這些都超出了德紹的認知範圍,而且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雖然在南昌機械安裝公司工作過幾年,但那是高度計劃條件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慮進原材料和銷售方面的問題。

那段經曆對他開制面廠的最大啟發之一,可能就是将他家原來的那個東司拆了重新建了一個區分男女的東司。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滿園書香潤桃李  甜蜜暴擊:小祖宗她太撩人  滿級大佬每天都在虐渣  從女孩到女人  迷惘天堂  當年寒色遠+番外  久念情深,我男人是戀愛高手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做什麼  我在東京收容怪談少女  和魚小姐談情說案  鲸落三千裡  财閥小甜妻:老公,乖乖寵我  離開深淵愛上你  不對等愛的空間,人多太擠!  不是冤家不聚頭  萌勢來襲:原來你也喜歡我  你看起來很陽光+番外  逃離:形影不離  墨先生,乖乖娶我  嫁妝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标簽